堂会型教会与小组牧养 /天明

我们都知道小组在教会中对弟兄姊妹的牧养所起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摩西时代设立千夫 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来牧养和管理 以色列百姓,还是从新约时代主耶稣亲自带领 十二门徒小组来看,我们相信小组模式是合乎 圣经、也是最理想的教会牧养模式。为此多数 采取小组牧养模式的教会,把小组的功用界定 为四个W,即Welcome(接纳新人)、Worship(敬拜)、Word(话语的分享)、Work(彼此分享、代祷及服侍)。当然不同教会界定自己牧 养小组的功用稍有不同,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过去中国家庭教会因小组教会而闻名于世界各教会(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此点)。尽管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把海外 较成功的小组牧养理念和模式介绍到中国家庭 教会,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家庭小组”(韩 国)、“细胞小组”(美国)、“G-12门徒小 组”(南美)等的小组牧养模式,但那时大多 数教会并没有特别觉得专门建立以牧养为目标 的小组之必要性。到了近几年,不少教会开始 感到建立牧养小组之必要,并探索适合现时代 的教会的小组牧养模式。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 会在往堂会转型。

过去 ,大部分的家庭教会一般采取团契倍增式的教会增长模式,即当教会增长到人数 稍多时便分成两个聚会点(一般称聚会点为团 契),因此一个聚会点的人数一般从十几到几十个人不等,总之人数并不算很多。在此种情 况下,主日聚会本身就是极好的团契生活,无 须再加什么牧养的小组。团契的规模决定了它 本身就是牧养小组。但随着一个教会从团契倍增的成长,转型为堂会式增长模式时,牧养的问题就随之出现了。堂会 型的增长模式,就意味着教会不再倍增很多小团契,而是把原先的团契整合成一个或若干个大堂会。因堂会的人数较多(少则 七八十人,多则几百人),主日聚会变为单纯 的崇拜而不再起彼此团契的作用了。因此一个人主日来到教会,就“淹没”在大堂会里变得很“渺小”,也感觉不到被爱,面对众多的人 也不知道应该与谁“连接”团契,总之大家都 觉得牧养不够。因此,堂会型的教会,必须重新面对对弟兄姊妹的牧养问题,必须调整原先的牧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牧养的小组,在小组中建立与弟兄姊妹团契的生活。

过去我们读到西方教会史时, 除英国的约翰•卫斯理外,教会很少采取小组的牧养模 式。很多教会也都具有几百人的规模了,都没 有采取小组模式,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牧养不够”而建立小组呢?为什么直到上世 纪开始,世界各地的教会才开始建立牧养的小 组呢?究其原因,那些早期的西方教会大多是 社区型的教会,一个教会的信徒不单在主日见 面,在生活和工作领域里时常能见面,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镇或社区里,在日常生活中常 能团契。但随着都市化和一个城市的不断扩大,弟兄姊妹分散在城市的各处,除主日来到教会聚会外,平时很难见面,更不用说主里的 团契了。这也是现代海外的城市教会大都采取小组牧养模式的原因。
堂会型的现代都市教会,实在需要牧养小组!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