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世代》[整本下载《世代》第7期(2019年春季号)],参考了不少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资料。

其中,王正廷(1882—1961)和诚静怡(1881—1939,诚静贻)的照片,来自《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中国每周评论)在1925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第三版。

《密勒氏评论报》由两位美国记者创办于1917年6月9日的上海。他们是多马·密勒(Thomas Millard,1868—1942,托马斯·密勒) 和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1888—1947)。

《中国名人录》为《密勒氏评论报》的重要品牌。尽管被称为“名人录”,这本超过一千页的近现代中国人物传略集之中却有着很多可能让当今中国人陌生的历史。王正廷和诚静怡或许仍然是其中让如今世人较为听说的人物。

造成此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一百多年的中国不乏各种革命式的意识形态运动,以至于早些时候的历史容易在意识形态运动后被掩埋,后来者若要了解即使只是几十年前的中国,需要拨开这些层层掩埋才有可能。当然,此现象不只是发生于中国。

而在拨开掩埋后,会遇到进一步的问题。即使就“名人”的方面而言,《中国名人录》并非囊括了当时中国的所有著名人士。这在《中国名人录》前言当中已有说明。根据该前言,这里的“名人”传略及照片主要是《密勒氏评论报》自1917年至1925年间刊登过的,这里结集再版虽然有更新,却受制于当年中国时局的影响。

还有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多马·密勒为美国传教士群体之外向英语世界报道中国最早的美国出版人之一。在他和约翰·鲍威尔周围,聚集了一批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Missouri School of Journalism)相关并来到中国工作的美国新闻从业者。

密苏里新闻学院成立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新闻高等教育机构之一。这与本期《世代》论及的时代思潮关系密切。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建立,有着那时美国知识界之中基督教自由派的明显印记。在那里,某种形态的基督信仰依然存在,并在某种意义上为美国现代新闻学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此信仰更多是与暂时世界之内的社会进步有关,忽视了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张力。

这种与时代思潮的紧密关系,到了1920年代末及之后有着更为显著的表现。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的经历也许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斯诺于1937年初版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早已为世界所知。然而,这位美国记者在1937年之前的历史却少有人提及。斯诺曾就读于密苏里新闻学院。他在纽约股市赚了一些钱后,开始海外旅行。他于1928年到达上海,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密勒氏评论报》。

由于此文仅仅是本期《世代》其中两张照片的出处说明,《密勒氏评论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斯诺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关联的诸多细节只能留待以后的考察中作专门的讨论。

 

 

 

此文图片皆来自:

Who’s Who in China (Shanghai: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25).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brary.

 

此文首发于《世代》第7期(2019年春季号)。

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发《世代》内容,请尽可能在对作品进行核实与反思后再通过微信(世代Kosmos)或电子邮件(kosmoseditor@gmail.com)联系。

《世代》第7期主题是“和合本圣经、五四运动”,却也有并非可以简单分门别类的文字。如《世代》文章体例第1期卷首语所写,《世代》涉及生活各方面,鼓励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创作。《世代》不一定完全认同所分享作品的全部方面。

欢迎访问《世代》网站:www.kosmoschina.org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