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带领下的团队服侍/萧寿华

圣灵在五旬节那天降临在门徒身上,在此之前,所有门徒都因为基督升天前的嘱咐而在耶路撒冷等候。他们聚集在一起,同心警醒祷告和等候。就在这时,圣灵便临到,使新约的教会得以产生。所有门徒都被圣灵充满,他们向人传讲福音,指出任何人只要奉耶稣的名悔改、受洗,也同时可以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新约的教会是因着圣灵的降临而开始的,而使徒也相信圣灵会带领教会成长。他们经历到圣灵的大能与力量,也继续等候圣灵进一步的工作。《使徒行传》并没有将新约教会的每一项组织和管理细节都铺陈出来,然而,经文却明确指出,教会领袖是有意识地住在圣灵里,并且透过圣灵去治理和领导教会。

一、集体领导

十二使徒(包括刚选立的马提亚)很自然地成了教会的领袖。他们亲眼见过基督,受过他的教导,也是他所拣选的。《使徒行传》内的多次记载都指出,这个“十二使徒团”(College of Twelve)是以集体的方式治理教会和作出各项决定的。虽然有时彼得和约翰以独立的身份在经文中出现,但都是在传道或行神迹的时候才是这样。十二使徒以集体的方式拣选和按立了第一批执事(徒6:2—6);他们又一起作出决定,打发其中二人到撒玛利亚,在撒玛利亚人中间完成圣灵的工作(徒8:14—17);他们在巴拿巴的引荐之下,共同接纳保罗,也共同确认保罗所说的话是出自真心(徒9:27);后来彼得在外邦人中间的事奉引起了争论,其他的使徒便共同合作,一起解决此事(徒11:1);最重要的是十二使徒彼此委身,如同一人般委身服侍耶路撒冷教会;逼迫临到的时候,许多门徒都逃离了耶路撒冷,而十二使徒却坚定不移,一起稳守于城中(徒 8:1)。
十二使徒这种集体领导的管理方式明显地反映出各人均乐意放下自己的主见,转而留心圣灵对整体的引导;并相信圣灵的引导在整体的探求中可以辨识出来。
使徒并非只是以特权阶层的身份来治理教会的,他们在耶路撒冷教会内拣选了一群长老,并与他们一同治理教会。在耶路撒冷会议之中,“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徒15:6)。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长老后来更承接了使徒的职事,成为教会领导群体的成员。
有关这次商议的经文,记录了新约教会领袖举行会议的时候几个十分重要的议项。整体说来,他们都是在寻求圣灵的带领。第一,参与这次讨论的有安提阿的代表,他们分别是保罗、巴拿巴和其他一些信徒;第二,会议开始的时候,大家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能路加认为没有必要记载,所以没有详述其中的细节;第三,彼得、保罗和巴拿巴都分享了他们亲身经历到圣灵在外邦人中间的工作。这些重要的工作调校了犹太人旧有的观念,叫他们重新明白神在外邦人身上的旨意;第四,雅各是保守派的犹太基督教代表,而且很可能是主持该次会议的使徒。他引述神的话,然后宣布最终的决议;第五,雅各针对一些可能对会议结果影响最大的事物,提出了一些有关外邦基督徒生活的建议,那就是,叫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奸淫,以及勒死的牲畜与血。对于严守律法的犹太基督徒来说,雅各所提出的实在是非常重要的折衷建议,这叫他们明白应该如何与外邦信徒相处,尤其是如何一起用饭;最后,会议决定差派两名耶路撒冷的领袖,带着一封信前往外邦信徒为主的教会去,亲自向他们解释使徒的决议,并且澄清一切可能出现的误会。
耶路撒冷会议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解释如何透过领袖的会议来解决纷争。这些领袖相信,在议论的过程中,需要小心聆听当事人如何经历圣灵的引导,思想神的话语在某件事上的应用,并且在不违背真理的原则下作出妥协,以维护信徒群体的合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清楚意识到,他们是在倚靠圣灵的带领,所以他们所作的决定是“圣灵和我们的意向”(徒15:28),彼此并没有抵触。

二、会议中对圣灵带领的辨识

不少人以为明白神的旨意是个人的事,历世历代的基督徒也都只是这样问道:“我怎样才能明白神的旨意?”过分强调自我,是导致教会缺乏操练集体寻求神旨意的原因。这种情况使教会越来越难以建立圣灵领导的团队服侍。信徒通常都是依赖教会一般惯常的会议程序为教会作各等的决定,并且以为由此而得的决议就必然是神的旨意,他们当中纵使有人不赞同其中的决定,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有时个别团队成员为了取得自己想望的结果,便四处进行游说和拉拢,可是,如果决定是以这种方式达至,必不能取得整支团队的一致认同,部分成员甚至可能会不愿执行有关决定。如何让同工可以集体地明白神对整体的旨意而不至于被会议程序操控,是属灵群体今天要迫切探讨的问题。
奥罗义(Roy M. Oswald)和麦泽奇(Jacki McMakin)在他们的著作《如何防止信徒领袖枯竭》中指出,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导致信徒领袖枯竭的六项根本原因中,排行最高的是“令人气馁的会议”。问卷中有一个问题问道:“你对堂区会议的决议常感到很气馁吗?”受访者之中有57.9%填答“是”,只有9.8%填答“非” ,其中一位受访领袖更对他的事奉经历有这样的感受:“75%的时间都是白费的。我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承诺,就不得不出席会议,尽管他们花费3小时的时间来处理45分钟的工作。”这两位作者进一步强调说,导致工人枯竭的,不一定是劳累的工作,而是因为工作徒劳无功和白费心机所带来的挫折感,而缺乏组织和准备不足的会议往往是造成这类挫折感的根源。
大多数研究者都指出,有效的事务会议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会议开宗明义,一开始就解释会议的目的;2、所有报告都应编印出来,在会议之前先发给各与会者,大家不应在开会的时侯阅读报告,而只应就着报告发出简短的提问和解释;3、每项议程都应写上“仅供参考”,“仅供讨论”或“有待议决”等注脚,而与会者必须在开会之前已经翻阅各项议程;4、因为资料未备齐而不宜讨论的议程应留待下一次会议商讨; 5、简单的项目应安排在会议开始或结束的时候讨论,会议早些时段所取得的效果会使大家更有动力并受到鼓励,然后才进入会议中段,着手处理较复杂的项目。

一切能促进会议取得成效的技巧固然是重要的,可是,基督徒在考虑这些因素以先,更要明白会议的最要紧工作是寻求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他们最首要的目的,不是收集大家的意见和投票议决;大家聚在一起,是要以诚恳的态度来明白神最高的主权,并且细查在那些重要的决定上他的旨意是什么。他们最大的需要,是一种共有的渴求——渴求明白神对他们这个群体有什么指示。
在辨识神旨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各种喧闹的声音中分辨神的声音,因为属世界的意见、骄傲所带来的欲望、竞争的心,以及众多属血气的声音,都会与圣灵的声音混在一起,有时我们会将自己的声音、至亲好友所发的声音,或是忧虑和恐惧所造成的声音看为神的声音。《聆听的心》的几位作者说:“所谓辨识(discernment),原是一种祷告的模式,我们在其中需要将自己全然向圣灵敞开,让他动工。他要我们放下过去已有的旧观念,接纳新的可能性,并且准备随时以新的角度去看事务..从而使我们加入神的阵线。”
因此,当大家开始共同辨识神旨意的时候,必须先将自己调校进入神里面,着意地向神敞开自己,让圣灵住在大家中间,各人必须相信主耶稣必会主动带领那些等候他的人,大家须有所准备,尽自己所能够理解的能力,以耶稣的心去思想问题。大家必须全人投入,在这个会议的过程中使用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也运用属灵的感情和触角,好叫自己整个人贴近耶稣的心思。换言之,每个成员必须以自己和耶稣的关系为最首要的关注:要做到这一点,大家不仅仅是出席会议,还要每天委身,巩固和更新自己与耶稣的关系。
我们若是留意到基督在会议中的临在,就必须开启自己的心,随时准备谦卑恭听。开始会议之前,主席应该先和大家拨出一段安静的时间,好使思想和心情都平静下来,大家心里可能还纠缠着生活上所遇到的事情,或是忧虑着会议之后所要面对的挑战。这一刻的安静可以帮助大家取得内心所需要的宁静,从而更能够清楚听到神的声音。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在人群之中安静,他们的心或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平静下来,学习共同辨识神的旨意。对这些人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进行安静的操练:“我们若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聆听神的习惯,日常生活与举行会议便会越来越协调一致,二者都是在事奉神,也可以在互相确立中建立更完全属神的生命。”如果个人私下从来不曾尝试过聆听神,那么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时侯就绝不可能会一同听到神的声音。个人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常常操练,大家在一起聆听神的事上就必会变得越来越敏锐,而群体辨识的能力提高,个人明白神旨意的能力也会加强。故此,大家在共同辨识神旨意的同时,其实也促进了个人灵命的成长。
在辨识神旨意的会议中,我们可以祈求神的引领,但是却无需抹杀人的判断。虽然圣灵不会受制于任何启示的形式,但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神的旨意,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从其中一个方面得到引领。第一,我们可以借着认真研读与寻求神的话语而得着引领。第二,圣灵会以各种方式在我们心里运行,向我们启示他的指引。第三,各方面的客观环境因素循着类似的方向互相印证,从而叫我们看到清晰的指引。
在会议中辨识神的旨意的时候,翻看相关经文,或是讨论最近发生的事情对要决定的问题的意义,以寻求亮光,都是合宜的。出席会议的人一方面可以理智地分析眼前的处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分享他们怎样感受到圣灵在他们自己和群体中间运行引导。
《聆听的心》的众作者在讲解圣灵引导的标记时指出,除了感受到一份平安、喜乐和一阵涌现的干劲之外,还会出现两个很重要的标记,那就是持续浮现和不谋而合的现象。所谓持续浮现,就是“如果同一个信息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在群体中出现,那可能表示神正在说话”。至于不谋而合,就是“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分别思考并做着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表面上看来是互不关联的,但却突然间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产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又或是群体中的各样资源竟然不寻常地配合在一起,因而回应了某些需要”。要是我们看到一些信息多次出现,或是看到一些事件同时发生,以至带出一个清楚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众人就能轻易地取得共识,并且也会共同地被一种热切点燃起来。

三、寻求印证的领导

神在教会历史中确曾兴起一些重要的领袖,以权威的身份独自领导一个运动,或是一个宗派的发展,但在具魅力的领袖离去后,多半没有另一位同等分量的人物接上;而教会的领导则需要一小群同心合意的领袖接续事奉。权威领袖的权柄并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神的道,任何一个人失去对神真理的尊崇与谨守,他便失去了领导的权柄。旧约圣经谈及当一位君主登基时,他必须特别为自己抄录一本律法书,“存在他那里,要平生诵读,好学习敬畏耶和华他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书上的一切..这样,他和他的子孙,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国位上年长日久。”(申 17:19—20)在更多情况下,教会并不是由一人专权地领导,而是在一小群领袖中,由其中一位做主要的牧者,连同整群领袖一起带领教会成长。这位主要的牧者,首要的关注是要建立同工团队中彼此间生命的关系。倘若教会领导的工作建基于同工团队的生命,同工团队便需要彼此立约,互相守望,互相负责,不容许任何一人的生命出现缺口,以至恶者可以乘机破坏教会。旧约亚干一人犯罪,牵连整体会众,是今天的教会领袖当常引以为戒的。
主要的牧者在领导教会时,要谦卑地寻求其他领袖们的认同与印证,并相信圣灵会同时在其他领袖心中运行工作。有些主要牧者认为,当别人不赞同他的鸿图大计时,便是没有信心;当别人要求一些具体数据以支持某些立论时,便是“凭眼见不凭信心”,随之而来的便是以各种属灵的“高调”,批评其他人善意的质询及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同工因这位牧者的权威而慑服,但实行时却是阳奉阴违,勉强敷衍;或者会在长久受压制下,产生激烈的争论,而终以分裂结束。

事实上,主要的牧者需要有异象,他才能带领教会前进,但领导者要知道真正的异象必然是从天上而来的异象,而创始成终的掌权者必然会引领异象的成就。在祷告依靠中,我们相信任何个人的软弱或环境的阻碍,都不能拦阻神成就他的旨意。牧者或同工团队当存有这份信心,分享所领受的异象、方向,而分享的重点应包括:1、个人如何从神领受方向,探索的过程、内心的印证及仍有的疑惑。2、在客观环境上有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所要付出的代价,对可能有的正面和反面的影响作详细分析、描述(这也可以交由另一个特别研究小组负责)。3、分享个人如何看待这些可能的困难,再放开地让个人自由讨论,寻求神的旨意。过去我曾经历带领教会思想扩堂的方向,对于其他领袖们提出的一些可能有的问题感到难于接受,也深怕他们的小信会拦阻神要给教会的恩典。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体会这不是别人的小信,而是自己的小信:难道我不相信神的能力可以超越我们的讨论吗?难道他的作为会被会议桌上的议决所限制吗?记得在一次晚间执事会的会议后,我带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心想执事会所定下的条件,卖家必不能接受,整个计划可能会告吹。
临睡前随意打开圣经,一句经文亮在我的眼前:“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得3:18)神的话似当头棒喝,我立刻把事情交托给主,未几,事情便在出乎预料的情况下成全了。
从那次的经历中,我初步学会了向别人分享异象、发展方向的步骤:1、提出个人的领受;2、安心地容让其他领袖提出各种客观的困难,不认为他们是反对自己; 3、给予别人反复思想的空间,不要求别人立刻认同个人的方向,同时勉励每个人热切祷告及组织各项祷告活动; 4、在要做最后决定的会议中,除复述一些客观的困难外,邀请个人讲述内心的感受、个人的信念,让整群可以接触到别人的心灵,将决定从思维分析的层面引往心灵的层面,然后在祷告中同心决定。
在某些情况下,主要牧者所提出的发展方向,可能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又或是在探索过程中感到领袖间有明显的分歧,作主要牧者的便当在信心中谦卑地放下提案,等候将来更适合的时机。这并不表示该次的探讨失败,因为不少教会重要的发展方向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讨论,逐步明朗起来,及至最美好的时刻才作出决定。揠苗助长不但不能让全教会同心以赴,反而会破坏教会的合一或结出未成熟的果子。

四、天职的呼召

新约教会有一点令人赞叹的,就是十二使徒虽然背景迥异,但彼此却能合作得水乳交融,其中最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们同感神的呼召,而神的呼召引领他们一起承担使命,以至他们能够克服彼此相异之处。他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耶稣的亲自呼召,也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呼召。当他们决定要选立另一个人来代替犹大时,是因为他们全都相信需要有一个新人来与他们共同完成受托的使命:“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徒 1:22)这支十二人的同工团队并非被迫走到一起,而是因着一个内在的呼召和共同的异象被联合在一起,这也就是同工得着圣灵领导的重要先决条件。
如果团队同工的焦点不是放在大家共同的使命上,而是集中于各自的恩赐与能力上,那就很容易出现成员之间彼此争竞的现象。天职有别于职业,“天职”的英文 vocation源自拉丁文vocare,意思是“呼召”,神呼召我们一起进入神国的群体中,成为他的子民,他呼召个别的子民,也呼召整个群体去实践他的使命。所谓天职,就是我们个人的人生方向,也即把基督徒召聚在一起共同承担使命的神圣呼召。属世的社会是根据我们的成就和功绩来衡量我们的价值。于是职业、地位也就成了我们的身份象征,每个人千方百计地在事业上冒出头来,目的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胜,比别人有价值。卢云及一些作者指出这是个陷阱:“在一个如此看重成就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因着只关心自己的事业而越来越对自己的天职充耳不闻,如果我们误以为事业是最重要的,我们就无法再听见那呼召我们众人同负一轭的声音,我们内心会充斥着自己的大计、企划、推广工作,以至排斥一切阻碍我们追寻个人目标的人。 ”
我们需要不断将焦点调向自己的属灵天职,好叫我们能够摆脱职业化本身所带来的危机,使我们专注于神对我们的属天计划。固然,事业不一定是与天职对立的,有时我们的事业可以是回应天职过程中的一个人生阶段,不过,我们却不能纯为事业的缘故而建立事业,我们需要恒常检讨自己的事业是仍能协助我们履行天职,还是叫我们逐渐远离天职。每当我们容让事业凌驾自己的天职,我们就陷入与他人竞争长短的血气危机之中。卢云进一步解释道:“一份与天职割裂开的事业必会带来两不相容的情况,但一份与天职配合的事业,却能具体地帮助我们将自己特有的才能运用于身旁的群体。”
传道同工队伍中的牧者有时也会视自己的事奉为一份事业,不自觉地将天职的事奉转变为个人要追求发展的事业。比方说,有些牧者会千方百计争取机会到一些大型聚会中讲道,借此建立自己的“属灵权威地位”;有些牧者则夙夜不懈地工作,把事工推展得有声有色,但动机却是要显示自己比其他牧者优胜。将事奉天职降格为一份纯粹的事业,必然会将团队的团结和谐破坏净尽;牧者之间的不同随即引发彼此间的争竞,而不是为整个群体带来更强大、更丰富的潜在动力。
相对而言,倘若个人都是定睛于神对整个团队的呼召,就必能体会到:别人的恩赐也就是全体的恩赐。故此,每个成员便可以支持其他成员运用和发展他们的恩赐,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恩赐视为属于整个群体的恩赐。一间教会的主任牧师的个人讲道恩赐并不强,其后他发现同工团队中一位牧者有明显的讲道潜力,便安排他多负责讲道,并且公开感谢神赐给教会一位善于讲道的牧者,而自己也可以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教会其他的领导工作上。

哥林多的信徒多好争竞,所以保罗提醒他们不要拿“人”来夸口。保罗反对以人作为比较,他倒宣告一个伟大的真理,以解释在基督里的一种属灵拥有权:“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现今的事,或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神的。”(林前3:21—23)如果大家都清楚明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基督所赐的丰厚的恩典——包括基督徒群体之中最出色的品质和恩赐——都是归属于基督的,基督徒的团队成员就不会有嫉妒和骄傲,而大家也会明白自己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本领过人,而是出于神对他们的恩惠和整支团队所被托付的天职。

————————————
1本文选自萧寿华牧师所著《圣灵领导下的教会管理》第二章和第五章的部分章节,本刊对选文做了一些编辑。萧寿华牧师是香港北角宣道会的主任牧师。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