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信仰——读《人生观的故事》有感 / 小羊

秋意正浓。走在公园的林荫路下,一阵风吹过,黄叶纷纷飘零落地。瞬间的变幻带给我无限的遐思。难道永恒就在这些瞬间吗?这一切让我苦苦地追寻!

打开《人生观的故事》这本书已是几个月前的事。一直以来,总在先生面前感慨:“人生意义何在?”于是当朋友送他此书时,他随即转“送”给了我。又是一本立志之书。我不再抱多大幻想。对于卢云,从幻想到祈祷是一种极其美妙的超越;对于我,追求人生意义则是一种无比痛苦的煎熬。就在我发现所有门都向自己关闭时,上帝亲自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引我进入,领我去真心体会他的恩典。

《人生观的故事》是一本由查尔斯 · 寇尔森与哈德罗 · 费科特合写的书。寇尔森是尼克松总统的首席特别顾问,曾因“水门事件”锒铛入狱,在狱中反思人生际遇,寻获信仰,出狱后创办“国际监狱团契”;费科特是多本畅销书作家。此次二人珠联璧合,共同写作此书,期待帮助更多饥渴的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

《人生观的故事》使用诸多生动的故事来演绎深邃的人生哲理。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人物故事,电影中的故事,对历史产生过影响的人们的故事,以及作者自己的故事。当书卷中的故事画轴展开时,人生的故事一个个扑面而来,每个故事的后面都蕴藏着作者极深的洞见。他们没有长篇的说教,而是通过讲述娓娓动人的故事,携你一同步入探索人生之旅。

作者在前言中提出:“是什么使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我为什么会在这儿?我生命的目标是什么?我的人生怎样才会有意义?”我原以为这是信主前才会问的问题。信主后的前四年,这些问题对我并不构成任何干扰。没想到它们隐藏得那么深,四年后才爆发出来,之后,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当大兵雷恩来到米勒上尉的墓碑前时,面对着曾为他付出生命的战友,他的心分外沉重。耳边回响着米勒上尉临终前用尽力气清楚地说出的最后的话:“詹姆斯,要好好活着 …… 好好活着。”雷恩在努力地实践着这句话,因为他希望自己所度过的每一天能对得起米勒上尉和其他人为他付出的牺牲。在墓碑前,雷恩问自己的妻子:“告诉我,我已经拥有了美满的人生。”雷恩的问题使我的心潮起伏难平。这何尝不是我的问题呢?

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Good Life”。在我阅读此书的整个过程中,“美满人生”这四个字不时触动着我心灵的隐秘处:你真的拥有美满人生吗?对于美满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但当我们真正思考过生命的价值后,我们是否还能得到同样肯定的答案:我们已拥有美满人生?

约翰 · 亚列舒曼曾是寇尔森在白宫中的战友,他在别人眼里总是那样地果断,身上充满着个人魅力,让人对他总有一种敬畏之心。“水门事件”后他锒铛入狱。出狱之后,他耗尽一生为自己进行辩护,恢复自己的名誉。晚年他的健康极度恶化,这两个似敌似友的老搭档进行了一次长谈。当时寇尔森分享了他的工作和他的信仰。这个权倾一时的人突然说:“医生只要剂量很小的一针吗啡,我就可以解脱了。不会有任何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反正也没有人关心我。我为什么还要活着?告诉我,我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还要活着”这句话不仅使寇尔森的脊梁骨泛起了寒意,也使正在阅读此书的我从头凉到了脚。我知道他问的问题是认真的,正是这样的认真,让我不寒而栗,也使我开始真正意识到,若不在真理之中,即使像约翰那样的天才,结局同样是自我毁灭,他所拥有的天分甚至会加快他灭亡的速度。

活在怨恨中的生命充满着苦毒,它浸透在人的每一个骨节之中,使约翰既不能原谅自己,也不能原谅别人。无休止的折磨陪伴在他的身边,挥之不去。寇尔森在提到他与约翰不同的时候,有一段让我非常感动的结语。他说:“约翰 · 亚列舒曼和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点并不在于我有什么地方比他好,我以前不比他好,今天依然如此。我们之间唯一的不同在于上帝的恩典。就这么简单。是上帝的介入使我寻见了饶恕和平安。”约翰最终仍是幸运的,在即将走到生命尽头时,他终于跨越了理性的信仰,品尝到了基督的爱,安静地离开了人间。在最后的时刻,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记事以后,父亲常常教导我,“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所以,无论遇何事,我心里都会努力支撑着。当重担难以承受的时候,心里唯余孤独和空虚。那夜,“我为什么活着”这句话再次在耳畔响起。难道只为了心中的欲望吗?为了自己而活,得到的是什么呢?——孤独与绝望。看着自己的生命一点点枯竭,那是彻底的绝望与无助。约翰的努力只是为了证明别人心中所相信的事实根本不是事实,却将他自己推进了坟墓,到头来,使自己陷入自我痴迷以及悲剧性的自我毁灭之中。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很特殊的营会。讲员的眼睛常常望着天,仿佛在与天上的父神交流,对我们的反映浑然不知。他期待着我们不是从他那里得着什么,而是直接朝见那位至高的神。正是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的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天山里的退修会,外面阳光灿烂,屋里却十分阴冷,裹着被子,仍禁不住瑟瑟发抖。第二天证道完毕后,带领人让我读书沙龙 们各自找地方去默想诗篇 84 篇。屋外如此宁静,天边飘着几朵洁白的云,高大的杨树枝条随风摆动,院中的蔬菜郁郁葱葱。看着这一切,我的心便安静了下来。沐浴在阳光中,浑身暖洋洋的。突然间发现人的需要如此简单。免费的阳光就会让我知足,甚至让我心中发出感恩。原来在我的生命中已经桎梏了太多的东西。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地拼搏着。在那一刻,自己的一切仿佛被搁置一边,生命的真谛向我显明。

人陷在自我之中的时候,永远得不到满足。相反,舍弃自我,用生命之爱去点燃别人心中的爱,才会带给我们人生最大的满足。圣经上说: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曾有一位朋友对这句话感到疑惑,觉得这是一个悖论。我自己在追求快乐、幸福的时候,曾弃此话而不顾,埋头走自己的路,结果竟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生命变得苍白、无力。道德、责任感逐渐远去,生命中剩下的唯有无声的叹息和极度的空虚。

这世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一种只顾自我,不管对错;一种舍弃自我,服侍他人。在二战期间“死亡铁路线”上的那一幕中,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私与凶残。在日本人苦役的折磨之下,战犯们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踩在别人身上,为自己创造最大的生存空间。他们不仅是一群失去外在自由的人,更是一群内心深陷绝望之中的人。但当戈登在朋友们的照顾下,奇迹般地从“死亡房子”中平安地活下来时,一切都被改变了。爱穿越了死亡,带来了希望,战犯们唯一的兴趣不再是在活人和死人的身边找到东西,而是开始彼此关怀,尽心竭力地付出,甚至为了维护他人愿付生命的代价。在爱的关系中,战犯们的健康开始恢复,他们的精神也开始复苏,他们中间出现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同时他们灵魂深处的问题也被搅动起来,他们开始对是否存在一位深爱着人类的上帝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像戈登自己所认识到的,“生命比我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同时也精彩得多。是的,生命里面的确有仇恨,但同时也有爱。的确有死亡,但也有生命。上帝没有抛弃我们,他与我们同在,呼召我们在团契相交中活出圣洁的生命。”这是一个经历了死亡的人所感受到的。他在二战中存活了下来,后来没有像他原来计划的那样回东南亚充当强权政治的掮客,而是当了普林斯顿大学教堂的主任牧师。在狱中,他找寻到了真理,发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正是耶稣的救赎改变了戈登的思想乃至生命。他和战友们意识到了他们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本于信仰,也归回信仰。

《约翰福音》中彼拉多曾问耶稣:“真理是什么呢?”当两位杰出的音乐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诠释他们各自的作品时,不同的信仰带来迥异的解释。梅西安曾创作《时间结束四重奏》,首演是在德军战俘营的监狱“音乐厅”中,那是一部信仰性极强的作品,他希望能够使听众们更近地感受到在他们中间的那位永活真神的存在。那次的演出,被称为“奇迹”。在演奏结束后,无论是波兰人,还是法国人、德国人,无论是仇敌还是朋友,都一齐起来欢呼。他们被乐曲带入了天堂。另一部作品是凯奇的经典之作——《4分 33 秒》。演奏者连琴键都没触摸一下,静默演出了4 分 33 秒。概括凯奇的话说,那是自然的声音。这两位杰出的音乐家都在用自己的思想解读这世界的奥秘,用音乐谱写大自然的乐章。凯奇尝试着让自己与世界本来的样子保持和谐一致——丢弃对事情存有的盼望,尝试将世界视为与人心中的渴望完全无关的事物;而梅西安却以极大的热忱拥抱这个世界,即使是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里,他仍然能够看到上帝荣耀的彰显。当我们通过艺术去触摸这世界背后的源头时,真理的面纱渐渐地被揭开了一角。艺术触及了人的灵魂,将真理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心中的渴望唯有在他里面才能得到满足。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发明”自我,而在于回到上帝身边。

路易斯曾说过,“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关系中,而不仅是满足我们自我的私欲。”正是与上帝和好的关系,让我们不但找回了真我,也找回了和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爱不再成为一种幻觉,而是一种在与真理联合之后的无私给予。全然地信靠上帝,离弃谎言,拥抱真理,这才是拥有美满人生的开始。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先生最近很忙,有做不完的事,昨晚却拿出整晚时间来帮助我修改文章。我心里有些羞愧,觉得如果这篇文章很糟糕的话,何必浪费时间,做无价值的事呢!“价值”一直是我衡量自己和别人存在意义的标准。计算价值,再出手,免得白费功夫,是我的处事原则。而这次要被衡量的竟是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只将价值与效益、成功相连的话,我想我必定是个失败者。但在那个时候,上帝再次借着先生告诉我,我是何等珍贵,是无价之宝。在他里面,已经被赋予生命存在的永恒价值和意义,远超过我所能理解。因为在那里面存在爱的关系。我更深地体会到,值不值得,不是做加减法可以得出的结果,而是需要活在上帝的爱中才能明白。

能够找到人生目标,拥有美满人生这一直是我所向往的,我感谢上帝将这份梦想栽种在我心里,因为有一天我终会将它放飞。《人生观的故事》在我心灵的花园中种下了盼望的种子,让我看到芸芸众生之中,我的点点滴滴都在上帝的垂顾之下。我的价值、我的意义是依托在上主的手中。他如慈父般将我拥起,带我进入佳美之地。

合上《人生观的故事》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恩,上帝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唯有来到十架面前,我这个家中的浪子才会看到十架的另一侧是丰盛的生命 ……

(《人生观的故事》,查尔斯·寇尔森         、哈罗德·费科特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