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开普敦第三届洛桑会议已写入史册,其对普世教会的影响和意义如何,势必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看得清楚一些,因此尚无深刻反省的可能。可以说上一两句的,多是对大会的观感和评估,见仁见智,畅所欲言,本无庸置喙,但当读到如下涉及内地教会的言论,便觉有些话不得不说。
海内外华人基督徒所普遍关注的,自然是中国代表绝大多数未能到会一事,笔者留意到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的一篇文章,提及他对事件成因的解读,认为是大会组织者“处理失当而导致了政治方面的干预”:
为何家庭教会早于2008年已进行筹备,而三自教会却于今年5月才收到邀请?此种不礼貌的“请客”自然带来了此次不愉快事件,使绝多内地同工(无论是三自、家庭或城市教会)未能出席盛会,向前与国际教会接轨。1
如果笔者没有理解错的话,胡牧师的意思似乎是若主办方一碗水端平,此次政府干预就有可能不会发生。作为成功个案,胡牧师在另一篇文章中特别提到2004年9月29日至10月15日在泰国举行的“福音论坛”,是次会议“有两位内地三自教会同工首次应邀参加,分别为傅先伟及张艳,也有数位内地家庭教会同工”。2 胡牧师原本期待却未成真的是在这次洛桑大会上出现“各地华人教牧,无论是来自中港台美,是三自还是家庭教会,保持什么看法都可以同心祈祷”的感人场面,其理据在于多元传统各自表述:
我们的第一个身份是耶稣基督里的身份,第二个才是政治取向,不要让政治中国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华人教会。中国家庭教会亦只是代表某一部分,而不是代表整个中国。华人的文化血统,其实也很多元,不能说某个声音就具有绝对代表性。3
笔者极之认同上述前设,中国地广人众,各地情况悬殊,加之建国以来对组织的防微杜渐,致使内地教会多元分散发展,情况极为复杂,谁都不能代表谁。但能不能是一个问题,想不想又是另外一个问题。除了文革十年自身不保之外,“三自”爱国会作为钦点独家代理,始终坚持自身的垄断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虽久已不再明提不加入“三自”爱国会=不爱国=反革命这一骇人逻辑,然而透过这次洛桑风波霍然发现这种思维定势竟然又从隐性变为显性:“三自”与“基协”两会=全中国基督徒的代表,不邀请“两会”作为正式代表参加洛桑会议=分裂中国教会=公然挑战中国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对中国宗教事务的粗暴干涉=反华。当拒绝这一独家代理的基督徒,不希望被代表而只想自己代表自己时,就面临被海外反华势力利用、从而危害国家利益的指控。因此,胡牧师所言个别不能代表全部的确反映了当今中国教会的实情,不过若是能直言“两会”也只能代表某一部分,那才堪称“持平的真话”。
对于中国家庭教会参加是次洛桑会议究竟有何意义,已陆续有不少见解发表,这里不再赘述,笔者只想就个人管窥进言一二。至少在本人的主观愿望上,存在着借参会伸张中国家庭教会的存在、激发共同体合法身份的想像。4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身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表述为“阶级”)的国家,身份是个实实在在的存在(being)问题,与权利待遇配套,不仅是多少的问题,甚至关系到有无。例如“人民”就是一个重要的身份,你必须跻身人民的行列,才能享受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在内的各项权利。于是就不难理解上世纪50年代“三自”爱国运动推动中国教会洗心革面,从割断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关系到积极投身各项政治运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中国基督徒赢得人民的身份,以使基督教获取在新中国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忙了十年,满以为已站到人民一边的宗教界神职人员,还是被划分到剥削阶级的队伍中,必须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接受改造。虽然一度被迫解散,但自从文革结束后被重建以来,“三自”再度获得独家代理的身份。
伴随中国社会的变迁,市民社会空间初步形成,中国家庭教会也成长到一个地步,开始用自己的存在和声音主张其主体性,所传递的讯息无非是向“两会”说“你有你存在的权力,我也有;你也拥有争取作代表的自由,但拜托请你不要代表我,因为我有不被你代表的自由”。想必“两会”的领导们是能够了解现实的,这从他们致书洛桑组委会主席称我们为“与基协和三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就可以得知。以代表全中国的基督徒的全国性组织自居,却没有被邀请为正式代表,当然会感觉“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在外交部官员回应记者提问的书面答复中,“三自”与家庭在中国处境下的不同身份更是昭然若揭,称前者是“中国基督教的合法代表”,后者为“我境内基督教私设聚会点”。
因此,洛桑风波的关键并不在于邀请方没有持平对待,本无平等身份可言何来持平?一方唯我独尊,一方被剥夺合法身份,其间若非全有就是全无,根本不会出现诸位本着单纯而善良的愿望所期盼的平衡局面。在目前的处境下,双方各派100名代表参会的动人场景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只有在“三自”丧失独家代理的角色,而中国政府也承认了家庭教会的合法身份,才有机会出现这种局面。故对洛桑组委会而言,若要邀请中方组成如此规模的代表团,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无一碗水端平的可能。当然中国许多事情都不会如此绝对,若取舍权衡一番总能找到回旋余地的。假设邀请方能将中方代表人数缩减至十人左右,再循规蹈矩地先与“两会”领导联系协商,谨慎而诚恳地请求准许极为低调地塞进两三位家庭教会的人,那么胡牧师前所列举“福音论坛”的和谐景象或会再现。
不容否认,今天中国的整体形势的确较过往宽松,正如胡牧师所言“家庭教会与海归教会在不挑战若干限度下仍有其发展空间”,但这空间并非自上而下的赏赐,我们也不会苟且其中、止步不前。只要在中国仍有人因信仰的缘故遭到不公正的限制和打压,我们就都尚未摆脱被歧视、遭怀疑的“他者”身份。不论通往普世价值的宗教自由之路还有多么漫长,我们都要呼朋唤友地努力走下去,且更看重这里有上主所赐书写中国基督徒身份想像的空间,尽管各路“写手”纷纷出马,试图用自己调配的色彩涂抹这空间,竭力迫使我们将自身视作和体验为合乎其口味的“他者”,并将其愿景内化为我们的驱动力和规范。只是我们越来越醒觉到,这空间应由历世历代中国基督徒自己来建构,并有权请求各方主内肢体尊重我们的历史经验、记忆、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体性,理解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差距和张力的实存性。
本届洛桑会议的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中国家庭教会在争取合法身份的路上所迈出的宝贵一步,笔者深为在此过程中诸多肢体所表现出的忠诚、慷慨、远见、和平及勇气而感恩,也从中体会到中国家庭教会在公开性与整体性上的进步,事实上我们正在参与书写中国基督徒的身份想像,因为身份不仅是“存在”(being)的问题,更孕育着“变化”(becoming),过去的叙事的确规定了我们的位置,但未来更以各种可能性影响着我们的定位,人间事在中国如同在世界各地一样,没有什么是会永远一成不变的。
未能到会确实遗憾,但真的那么重要吗?
2010年12月2日
——————————
1 胡志伟,“出席洛桑大会感受”,《使命与领导》,第12期(2010年11月):4页。
2 胡志伟,“复和之路不易走”,《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0年10月21日),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
3 “华人与会者感言”,《时代论坛》,第1209期(2010年10月31日):1页。
4 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nedict Anderson)提出“想像的共同体”观念,用来界定民族“是一种想像的政治共同体”。“想像”指涉形成群体认同过程的认知方式,受该共同体的历史经验、社会及文化处境、政治权力的制约。参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