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第2期卷首语/许宏

 

      因着永恒上帝透过基督的恩典和旨意,人可以不属于这个暂时世界,却不可避免地要暂时在这世上身处某个位置。

      在这暂时的不经意之中,人所在的暂时位置或许会比人的永恒所属更容易影响人的状态,进而可能消解人的暂时所在与人的永恒所属之间的张力,让人受人的暂时位置左右,从而失去人在这两者之间的活力。

      近二十多年来,受过大学或以上教育的人在中国社会显著增多,他们常常是社会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大概处于社会的中间位置。

      正是在这期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进入到基督教会,中国的城市教会开始具有明显的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特色,中国的城市教会似乎开始成为中产阶级的一部分。

      如何面对这个对于中国教会和中国社会都重要的现象,是第二期《世代》关注的主题。

      反思这个现象的作者们,从受教育经历以及所处社会位置的角度,跟这个现象大多有着紧密关系。在此意义上,他们其实是在对自己及其所在的群体进行反思。

      他们的视角各有不同。有人以自己所在教会为案例,对于主要由中产阶级人士组成的教会与中产阶级化的教会做出辨析。有人以自己求学和工作的历程为切入点,透视出他所看到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困境与希望。

      有人以早期教会与社会中间阶层的关联为借鉴,梳理中国城市家庭教会建制化与中产阶层的瓜葛。有人挖掘西方和中国历史,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如何从被动地消费由官方意识形态和流行文化主导的日常生活,到学习发现并分享上帝透过基督启示而产生的生活资源。

      跟创刊号类似,本期《世代》同样有与主题并非直接相关的内容。这些作者们的观察点与主题有些距离,却可能带来更加丰富的启发。

      有的会对工作在生活中的真实定位带来益处。有的涉及商人怎样面对信仰,或者基督徒如何看待商业。有的关于怎样在业余生活中从事并非业余的研究。

      有的探讨人在哪里最可以清楚认识上帝。有的介绍圣经为何有不同的抄本。有的是小说创作及解读,让人看到在一个基督教似乎无所不在的社会中,人可能会是怎样的。还有的,是在重读所谓世界名著时的点滴发现。

      正如第一期,《世代》的分享也不限于文字。这期封面和封底取材于一张照片。它展现的,是这城市世界生与死交织的日常图景。对于人的暂时所在跟人的永恒所属之间的张力,这个略作加工的景象也许可以成为最直观的提醒。

      第一期问世后,我们收到不同读者的宝贵反馈。这第二期,已经有他们的帮助融入其中。我们继续恳请读者在《世代》探讨的诸多问题上(接下来反思宗教改革及世界观)帮助我们成长。

      盼望通过这个邮箱收到您的指教:kosmoseditor@gmail.com 。

此文首发于《世代》第2期(2017年夏季号)。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发此文,请通过此电子邮件与《世代》联系:kosmoseditor@gmail.com。

《世代》第2期封面、封底: 纽约各各他公墓、中产阶级之墓 / Plowboylifestyle、陆军。取材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CalvaryCemeteryQueens_edit.jpg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